卞德荣,男,196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2011年调入市救助管理站任站长、党支部书记、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主任至今。赴任以来,卞德荣同志将满腔的热忱与心血都抛洒到呵护困境未成年人的事业中来,既当设计师,又当执行者,先后创立了未成年人“就地安置”、“干预救助”和“四化”工作新模式,并被民政部在全国予以推介。2013年,我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0家(湖南唯一)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城市之一。近两年,在全市开展困境未成年人摸排7516人次,提供干预服务5000余人次,重点个案干预1000余人次。其个人先后获全国救助管理站长论坛论文优秀奖、两次获全省社会事务优质服务先进个人、两次荣获市人民政政府三等功、多次获市人民政府嘉奖等荣誉称号。
一、他建立起全国首个困境未成年人专业社会保护的新路径。在卞德荣同志的大胆决策和力主推动下,我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从2013年开始,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进长沙专业社工机构开展专业服务,建立起四级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和标准化服务流程,形成了平台化运作、立体化救助、网格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四化”工作模式,并在全国试点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民政部多次点赞我市试点工作,2014年两度来常现场调研指导。
卞德荣同志推进实施的“5511”专业保护工程,每年重点对筛选出的50名一、二级困境未成年人开展个案危机干预,为500多名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监护干预、社会救助、心理疏导、教育矫治、技能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开设示范性小组、开展大型社区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效益。未成年人曹某来自武陵区芦荻山乡,是 “5511”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其父母离异、且离家出走多年。监护人爷爷、奶奶均为残疾。家里屋顶漏雨也没钱检修。因曹某父母结婚时母亲未到法定年龄,导致其一直未能上户,不能正常入校读书,爷爷奶奶为此非常着急。卞德荣站长指示未保中心及时将其纳入50个重点个案管理。安排专业社工有针对性地进行了10多次入户跟踪服务。多次与曹某所在的村委、乡政府、派出所协调沟通,工作人员亲自帮其缴纳了计生罚款,补齐出生证明资料,解决了曹某的上户、上学难题、低保及在校生活费减半待遇,帮助其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和同学关系。协助其家庭申报危房改造,筹款修补了多年漏水的房屋,确保一家人安稳过冬。还帮助其争取到每年1200元的微善风慈善助学金。困境未成年人以前一直鲜有人系统地关注,未保中心专业化的服务让曹某的爷爷奶奶十分感动,直夸党的政策好。
二、他创新了全国首个困境未成年人“就地安置”新模式。前些年,市城区步行街长期有一群流浪未成年人,他们大多来自湘西、贵州,随父母亲友前来常德市拾荒乞讨、卖花献艺、跪地行乞、强讨强要,有的还在娱乐场所门口抱住外国友人的腿不放,影响非常恶劣。这些儿童乞讨主要缘于贫困,他们屡送屡返,让救助管理站非常头疼。卞德荣同志2011年调任救助管理站长之后,开始大胆探索新的救助模式,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难题,力求标本兼治,跳出“送一返”的救助怪圈。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地安置”,引导流浪儿童就近入学,按月发放学习、生活补助,进行住房、医疗帮困,定期组织心理疏导、技能培训、教育矫治、跟踪回访等延伸服务,帮助他们真正回归家庭、回归校园。目前有2名受助未成年人考入了正规大中专院校,并多次来我市参加义工活动。受助未成年人龙某每次谈到救助站对她们一家人的帮助,都会泣不成声。2011年9月,卞德荣站长在全国救助管理站长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推介了我市流浪未成年人“就地安置”的经验做法。
三、他探索开展了困境未成年人“抱团救助”新机制。未成年社会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却长期存在着“部门职责交叉,缺少整合”、“缺乏强制报告制度、社区风险筛查缺乏、社区早期干预机制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困境未成年人监管缺位事件频发,如:贵州毕节儿童闷死垃圾箱、四兄妹自杀、河南干尸儿童等事件,都在拷问着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制的弊端。我市虽未出现此类事件,但同样需要居安思危。
卞德荣同志从顶层设计上作文章,大力整合政府、社区、社会多方资源,建立起以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工作平台为依托、成员部门为主导、专业组织为支撑、社会组织为促进的“抱团救助”新格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2012年,他带领市救助管理站积极争取到市政府、主管局和各成员部门的大力支持,成立了全市救助管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成员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先后与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开展了“接送流浪孩子回家”、“流浪孩子回校园”等专项行动,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了生活困难救助、医疗救治、监护干预、预防犯罪、打击胁迫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一揽子服务。
2013年,经他多方奔走呼吁,成立了常德市关爱流浪未成年人协会。搭建起充分吸纳社会力量、调动各方参与、促进各方协作的宽广平台,进一步形成救助保护工作的整体合力。
2014年,他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纳入“新常德、新创业”的战略部署,将数字救助光纤接入数字常德主干网,实行数字化救助和无缝覆盖;他开通了“12345”、“2912345”两条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热线,搭建起集社工服务、热线服务、数字救助、政策咨询、医疗救助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综合服务平台;他抓住“完美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将500名社区网格管理员变成了救助管理站的编外干部,准确搜集基础数据,及时掌握救助动态,有针对性地监测、预防各类问题,快速便捷地提供救助服务。全面实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社区网格化管理;他先后争取到政府和各成员部门支持,出台了全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方案、信息采集办法,对无人监护或监护不力的未成年人,建立起信息采集和动态监测机制。
2015年,他着力推进社区深层次试点。在全面摸排筛查的基础上,重点选取体育东路、紫桥、芦荻山乡等3个社区,进行多层面试点。一是社区社工服务试点。在3大社区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社工服务,探索建立社区未成年人发现、报告、处置、服务与未保中心全面对接机制,逐步实现社区社工服务全面覆盖。二是社会组织项目精细化试点。建立精细、经典、可操作的项目实体,启动“完美社区·儿童乐园”项目,固有阵地、设施设备、人员配备到位;开设青苗课堂,采取“社工+义工”的形式,开办430期课堂和兴趣班,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都有20多人参与,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课业辅导,提升其自我照顾能力。
卞德荣同志进入救助管理站仅仅四年,从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也仅仅四年,但在这四年里,他一次次以他坚韧不拔的毅力破冰脱困,破解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这四年里,他一次次以他锐意进取的精神创优创制,刷新我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一个又一个高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