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一年多来,我们通过强化政府领导、部门联动、“三社”齐动,初步形成了平台化运作、立体化救助、网格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四化”工作模式。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争取政策支持,构筑大保护格局
我们报请市政府出台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晓平市长为组长,20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思路、工作要点、部门职责等进行了全方位明确,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各司其职的良性工作格局。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市民政局未成年社会保护工作主体地位,专门成立了常德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工作职能由流浪未成年人拓展至所有未成年人特别是困境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工作,负责建立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于一体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指导、协调各未成年人救助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工作。
二、整合优势资源,凸显社会保护特色
1、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协调各成员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先后与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开展了“接送流浪孩子回家”、“流浪孩子回校园”、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信息采集等专项行动,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了生活困难救助、医疗救治、监护干预、预防青少年犯罪、打击胁迫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一揽子服务。
2、发挥专业组织的支撑作用。将社会工作理念引入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委托等方式,积极与长沙仁与公益组织发展与研究中心、常德民生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常德健力心理研究院、常德市计算机技能培训学校、常德市关爱流浪未成年人协会等专业社会组织合作,引导他们参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既弥补了工作力量的不足,又提升了专业化水平。
3、发挥基层组织的促进作用。坚持属地化管理,指导社区基层组织在辖区开展困境未成年人摸底排查和定期随访,初步构建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信息网络和工作网络。同时,实行工作力量下沉,在有条件的社区、村(居)建立困境未成年人服务中心,提供临时照料、监护指导、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三、创新服务载体,拓展社会保护平台
1、建立热线服务平台。“2912345”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专线将个案受理、转接处置、心理援助、家庭监护指导等纳入其中,对各类困境未成年人的求助申请实行8小时在线接听和登记受理,目前已经升级成为“12345市长热线”的子平台。
2、建立数字化救助平台。目前,市城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网格化管理光纤系统已接入市“数字常德”主干网,坐在家中即可对城区街面进行24小时全域可视巡查,能够及时发现并救助街面流浪未成年人。
3、建立干预服务平台。针对筛查出来的一些具有心理障碍、身体伤害、虐待、性侵害风险或潜在隐患的困境未成年人,及时启动干预保护措施。今年,我们重点实施了“5511”工程,即对500个困境未成年人开展风险评估,对50个一、二级风险的困境未成年人开展个案危机干预,开设1个示范性小组,开展1个大型社区活动。试点以来,为511名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了监护干预、社会救助、心理疏导、教育矫治、技能培训等服务;为50名一、二级风险的未成年人开展了危机干预服务;为112名困境未成年人开展了兴趣培养、户外拓展、课业辅导、思想道德教育等活动,社会反映良好。
三、转变救助思路,推动工作科学发展
1、推行立体式救助。注重个体差异,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从传统的单纯关注和解决生活物质需求,转变为全面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全方位保护。在时空层面上,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从家庭延伸至校园、社区,形成了多元化救助和多时空保护有机结合的工作模式,使得未成年人保护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2、实施网格化管理。把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纳入常德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重要内容,结合“完美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把社区(村居)划分为若干个网格,设立网格管理员,以网格为依托,准确搜集基础数据,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预测、预防未成年人各类问题,快速便捷地为未成年人提供各类需求保护。
3、实行标准化建设。将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理念融入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积极推行标准化建设,从工作流程、项目运行、档案管理、人员培训、项目评估等方面进行设计,为提高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持工作的优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