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救助管理站申报全市先进典型事迹
bet365返水多少为全国二级救助管理机构。现有正式在编人员24名,主要承担市城区流浪、乞讨、应急救助管理和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职能。近年来,该站积极探索开展的“主动救助”、“就地安置”、“干预救助”模式分别在全国作经验推介;“家庭式救助亲情式关怀”服务模式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优质服务品牌”;2013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湖南唯一)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城市,2014年,该站试点工作被民政部以内参形式推广,并在全国作经验发言;该站还先后被授予民政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先进单位、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省社会事务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未雨绸缪,充分把握救助新常态
创新才有活力,突破才有出路。该站从改善硬件、软件环境着手,力求为受助人员提供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
(一)硬件建设扩容提质
1、创建全国二级等级机构。2012年,民政部首次开展机构等级评定工作,该站抢抓机遇,将争创等级机构、实现标准化服务作为全年工作的重头戏,从工作机制、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服务管理等五方面逐一进行改进和完善,实现了基础建设、能力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经过严格的自主推荐、书面评审、实地考察验收和公示等环节,2013年3月,该站获民政部授牌成为全国首批二级救助等级机构。
2、打造未成年人温馨家园。2012年,该站根据流浪未成年人特殊的生活习性与心理需要,投入40多万元,实现了未保中心多功能区的全面升级,建成了集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技能培训、康复训练、文艺娱乐等10多个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服务区。定期组织志愿者、义工开展各项教育矫治服务活动。与市委编办机关党支部、艾肯英语学校联办了“手牵手·心连心”系列爱心活动;湖南文理学院在该站挂牌成立了 “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长期为该站受助未成年人提供服务。
(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1、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2012年,该站积极争取到市政府、主管局和各成员部门的大力支持,成立了全市救助管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成员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先后与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开展了“接送流浪孩子回家”、“流浪孩子回校园”、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信息采集等专项行动,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了生活困难救助、医疗救治、监护干预、预防犯罪、打击胁迫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一揽子服务。
2、发挥社会组织的促进作用。2013年,该站在全省率先将社会工作理念引入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并成立常德市关爱流浪未成年人协会。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委托、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与长沙仁与公益组织发展与研究中心、市健力心理研究院、市计算机技能培训学校等多家专业社会组织合作,引导他们参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既弥补了工作力量的不足,又提升了专业化水平。该站还借力慈善平台,建立了贺雪梅慈善基金,从2011年起,连续20年每年注入1万元,用于我市困境未成年人慈善助学活动;联合湖南省特检院常德分院,开展了多期慈善助学活动。
二、高屋建瓴,主动适应救助新常态
为实现救助工作的创新开展,该站主要从顶层设计和工作思路上做文章:
(一)顶层设计高瞻远瞩
1、创新就地安置模式。为避免陷入“送—返”怪圈,确保源头救助和长效救助,该站自2011年以来,对60多名湘西、贵州籍、随父母或亲友前来我市拾荒乞讨、卖花献艺、强讨强要、屡送屡返的流浪未成年人,探索开展了灵活有效的“就地安置”模式。引导和帮助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按月发放学习、生活补助,进行住房、医疗帮困,定期组织心理疏导、技能培训、教育矫治、跟踪回访等延伸服务,帮助他们真正回归家庭、回归校园。目前有2名受助未成年人考入了正规大中专院校,并多次来我市参加义工活动。受助未成年人龙某每次谈到救助站对她们一家人的帮助,都会泣不成声。
2、创新干预救助模式。2013年,该站注重个体差异,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从传统的单纯关注和解决生活物质需求,转变为全面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全方位保护。在时空层面上,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从家庭延伸至校园、社区,形成了多元化救助和多时空保护有机结合的工作模式。该模式有效助推我市“流浪孩子回校园”等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救助思路常抓常新
1、实施网格化管理。2014年,该站积极结合全市“完美社区”、“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载体,探索构建了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社区工作网络,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以社区网格为依托,准确搜集基础数据,及时掌握救助管理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预测、预防未成年人各类问题,快速便捷地为流浪、乞讨人员和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各类需求服务。通过社区网格化、数字化救助管理,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将500名社区网格管理员变成了救助管理站的编外干部。
2、实行标准化建设。从2013年起,将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理念融入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积极推行标准化建设,从工作流程、项目运行、档案管理、人员培训、项目评估等方面进行设计,为提高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持工作的优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保障。2014年底,该站邀请深圳某公益组织评估中心对站内购买的试点工作专业服务进行了第三方评估,效果显著。
三、乘势突破,积极引领救助新常态
救助管理工作只有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才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一)平台建设抢抓机遇
1、打造数字救助平台。2014年,该站投资近100万元搭建起了数字救助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综合服务两大平台,设立数字救助等六大功能区,将救助管理工作与市委“新常德新创业”、“三改四化”战略目标相对接,融入智慧城管系统,实行数字化救助。平台8月份正式投入运营,数字化、系统化、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受到了各级领导的点赞,团中央权益部部长刘涛、市委书记王群、市长周德睿、市纪委书记李挚及湖南省环洞庭湖地区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班100余名学员等先后来站视察。
2、打造热线服务平台。该站在启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综合服务平台的同时,开通了5条“12345”困境未成年人市长服务热线和 “2912345”困境未成年人服务专线。将个案受理、转接处置、心理援助、家庭监护指导等纳入其中,对各类困境未成年人的求助申请实行8小时在线接听和登记受理。
(二)救助业务不断突破
1、实施“5511”战略工程。2014年,该站重点实施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5511”工程,即对全市500个困境未成年人开展风险评估,对50个一、二级风险的困境未成年人开展个案危机干预,开设1个示范性小组,开展1个大型社区活动。试点以来,为511名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了监护干预、社会救助、心理疏导、教育矫治、技能培训等服务;为50名一、二级风险的未成年人开展了危机干预服务;为112名困境未成年人开展了兴趣培养、户外拓展、课业辅导、思想道德教育等活动,社会反映良好。
2、实施托底救急特色工程。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救急难、托底线原则,创新特殊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机制。针对市城区社区精神病患医疗难现状,深入调研,创新思路,破解难题。2013年底以市局名义出台了相关医疗救助办法,2014年内,对市城区200多名“三无”精神病人、重症精神病人、无监护人或虽有监护人但无监护能力的精神病人,开展了送康复医院医疗安置救助工作,保障了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稳定,受到了患者家属、邻居、社区基层组织等各界群众的一致好评。